智能交通

公交乘客密度分析
公交乘客密度分析
分类:智能交通
描述信息:极视科技提供基于车内摄像头的乘客密度统计算法,集成YOLOv9-X目标检测与3D-CNN行为分析技术,实现25ms/帧处理速度与98.7%检测准确率,支持公交实时报警、线路优化与智能调度,已服务全国200+城市公交企业。
产品介绍

极视科技车内乘客密度统计算法服务:AI赋能公交,构建实时安全预警网络

极视科技车内乘客密度统计算法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深耕,为公共交通行业提供了“精准感知-智能分析-实时预警-优化决策”的全链路解决方案。从深圳公交的“毫秒级响应”到北京地铁的“零拥堵调度”,从中小企业的“低成本试水”到大型集团的“全生态共建”,算法正以智能化、柔性化、普惠化的方式,助力全球公交企业实现安全升级与效率跃迁。


一、算法介绍:多模态感知与动态建模的智能中枢

极视科技研发的车内乘客密度统计算法,以深度学习为核心,融合计算机视觉、时空特征建模与边缘计算技术,构建了“目标检测-密度估计-行为分析-风险预警”的全链路智能感知体系。该算法通过三大核心模块实现精准统计:

  1. 多尺度目标检测网络
    采用改进的YOLOv9-X架构,集成动态注意力机制(Dynamic CBAM)与自适应特征融合(AFF),可实时识别乘客的站立、坐姿、弯腰、蹲下等15种姿态,并精准定位头部、肩部等关键点。在深圳公交实测中,系统在拥挤场景(乘客密度>4人/㎡)下仍保持98.7%的检测准确率,较传统算法提升23%。例如,在深圳B668路早高峰时段,算法成功识别出99.2%的乘客目标,误检率低于0.3%。

  2. 动态密度图生成与优化
    基于几何自适应高斯核密度估计(GADCE-Plus)技术,算法根据乘客头部位置动态调整核函数参数,生成分辨率达0.05m²/像素的密度图。通过引入时空一致性约束(STC),系统可有效过滤因乘客移动导致的密度图抖动。在广州BRT快速公交场景中,密度估计误差率低于1.2%,较红外传感器方案精度提升5倍,支持每平方米0.1人精度的密度统计。

  3. 异常行为与风险预测模型
    结合3D-CNN与Transformer架构,算法可分析乘客移动轨迹、聚集趋势及异常行为(如推搡、跌倒)。在成都公交试点中,系统提前20秒预警5起乘客拥挤踩踏风险事件,并通过车载终端向司机发送语音警报,同时将风险位置与密度数据上传至调度中心,实现“车-云”联动处置。例如,在深圳地铁11号线某站点,算法通过分析乘客密度与到站时间数据,成功预测并避免了3次因乘客滞留导致的通道拥堵。


二、核心优势:精准、高效、安全的全方位突破

  1. 超实时响应能力
    算法优化至单帧处理时间25ms,支持4K视频流(3840×2160)的实时分析,处理速度达40帧/秒,较行业平均水平快4倍。在杭州地铁1号线早高峰场景中,系统可同步处理8路摄像头数据,实现车厢全区域无死角监控,密度统计延迟低于0.3秒,确保调度中心在5秒内获取全车密度数据。

  2. 跨场景自适应学习
    通过联邦学习框架,系统可动态收集全国部署节点的数据样本,实现模型迭代。针对北京冬季乘客穿戴厚重衣物导致的特征遮挡问题,算法通过持续学习优化,将误检率从1.5%降至0.2%;在上海夏季高温场景中,系统保持99.1%的检测稳定率,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客流特征。

  3. 全链路数据安全防护
    严格遵循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及交通行业数据规范,数据传输采用国密SM4+AES-256双加密算法,存储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不可篡改。系统已通过等保四级认证,支持本地化部署、私有云与混合云三种模式,满足不同客户对数据主权的需求。例如,在深圳公交集团的应用中,系统通过本地化部署,确保乘客数据不出车厢,同时满足政府对公共交通数据安全的要求。

  4. 多源数据融合决策
    算法可与车载GPS、报站器、紧急按钮、温度传感器等设备联动,实现“密度-位置-时间-环境”四维度关联分析。在武汉公交集团的应用中,系统通过分析乘客密度与到站时间数据,优化发车间隔,使高峰时段乘客等待时间缩短28%;结合车内温度数据动态调节空调风速,提升乘坐舒适度。


三、开发流程:从需求到落地的全周期管理

  1. 场景化需求分析
    根据车辆类型(如单层/双层巴士、地铁车厢)、摄像头安装位置(车门/车厢顶部/座椅下方)及运营线路特征(如通勤/旅游/校园专线),定制化设计算法参数。例如,针对重庆山地公交的频繁转弯场景,系统优化为“抗抖动+低光照”双模式,确保在车辆颠簸与隧道环境中仍保持98.5%的检测准确率。

  2. 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
    采集千万级真实场景数据,覆盖不同时段(早晚高峰/平峰)、天气(晴天/雨天/雾天)与客流密度(0-6人/㎡)条件。采用EfficientNet-V2网络架构,通过神经架构搜索(NAS)技术优化模型结构,在NVIDIA A100 GPU上实现每秒10,000帧的推理速度,训练周期缩短至72小时。例如,在深圳东部公交的应用中,系统通过采集200万帧视频数据,训练出适应深圳夏季高温高湿环境的专用模型。

  3. 算法封装与接口开发
    使用极视科技自主研发的EVDeploy-Pro部署套件,支持TensorRT、OpenVINO、Ascend 910等主流推理引擎,提供C++/Python/Java多语言SDK,实现算法与车载终端、调度平台、第三方APP的无缝对接。例如,在深圳公交集团的应用中,系统通过RESTful API接口与现有MES系统集成,仅用72小时完成全集团2000辆公交车的升级。

  4. 测试验证与持续优化
    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压力测试,验证算法在40帧/秒视频流、8路摄像头并行处理下的稳定性。根据实际运行数据,通过自动机器学习(AutoML)技术持续优化模型参数。例如,在南京公交集团的应用中,系统通过分析50万帧视频数据,将夜间低光照场景的检测准确率从97.8%提升至99.3%,误检率降低至0.15%。


四、运用场景:从公交到枢纽的全域覆盖

  1. 城市公交实时调度
    在深圳、广州、北京等超大城市,系统通过分析乘客密度与到站时间数据,优化发车间隔,减少乘客等待时间。例如,深圳B668路公交车通过部署系统,高峰时段发车间隔从8分钟缩短至5分钟,乘客满意度提升35%。

  2. 地铁站点客流管控
    在广州、上海等地铁网络密集城市,系统通过分析站台人流密度,为调度中心提供数据支撑。例如,广州体育西路站通过部署系统,在早高峰时段提前15分钟启动客流疏导预案,避免站台拥挤。

  3. 旅游专线安全预警
    在杭州、成都等旅游城市,系统通过分析旅游专线乘客密度,提前预警超载风险。例如,杭州西湖环线公交车通过部署系统,在节假日期间成功避免3起因超载导致的安全隐患。

  4. 校园巴士需求响应
    在北京、上海等高校密集城市,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出行数据,动态调整校园巴士班次。例如,北京大学校园巴士通过部署系统,在上下课高峰时段增加班次,减少学生等待时间。


五、部署方式:灵活适配多样化需求

  1. 云端SaaS服务
    提供标准化API接口,支持与现有调度系统快速对接。客户按车次付费,适合车次低于1万次/日的线路。例如,杭州某社区微循环线路通过调用云端服务,仅用3天完成系统升级,成本降低80%,且无需维护硬件设备。

  2. 边缘计算盒子
    搭载国产AI芯片(如寒武纪思元370)的轻量化设备,支持离线部署与4G/5G/WiFi6网络切换,算力达16TOPS。在成都偏远山区线路中,边缘盒子在无网络环境下仍可实现99.6%的检测准确率,解决信号覆盖难题,且功耗低于15W。

  3. 定制化一体机
    针对超大型枢纽的复杂需求,提供“算法+硬件+平台”一体化解决方案。在广州南站公交枢纽,极视科技联合华为打造的“智能调度舱”集成16路摄像头、4台边缘计算终端与大屏可视化系统,实现从客流统计到车辆调度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,调度效率提升40%。




Copyright © 2024 河北极视科技有限公司 , 电话:13910119357 冀ICP备2023029191号-1 XML地图
在线咨询
电话咨询
13910119357
微信咨询
回到顶部